当前位置: 保护鉴赏>>文物鉴赏

洛阳的“天子驾六” 车马坑

时间:2014-01-2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俞凉亘  字体:   

?
?
?
?
?

洛阳有一座王城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由六匹马驾车的雕塑!该雕塑下即为2003年成立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其前厅重点展示东周王城的位置、布局和周王更替的历史资料,并用亚字形大墓和陪葬坑的模型以及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来展现洛阳东周时期的物质文化。其后厅为一座长40馀米、宽、米多的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的车马坑。

这座大型的车马坑是该馆展示的主体,于2002年夏修建洛阳王城广场时发现。车马坑近南北向,坑内残存车25辆,马70匹。根据车辕两侧马的对称和车与马的对应放置,该坑应葬车27辆,马76匹。马为二匹一排或四匹一排或六匹一排。车分东西两列,均由北向南依次放置,东列12辆车,西列15辆车,其中有一辆车由六匹马驾驭,因此这座车马坑被称为“天子驾六”车马坑。

关于“天子驾六”的起始年代,从文献上看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夏代说。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2“驾六”条说:“按《夏书·五子之歌》”曰:‘若朽索之御六马’,则驾六之制, 夏后已然,非自秦始皇也。”第二种是商周说。《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秦始皇依殷王乘大路的习俗,作金根之车。汉承秦制,“所御驾六,馀皆驾四,后从为副车”。《周易》京氏、《春秋》公羊说皆云“天子驾六”。《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第三种是秦代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兼天下,自以水德,“数以六为纪”,故始皇帝始“乘六马”。第四种是汉代说。郑玄认为“《王度记》云‘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耳”。 对“天子驾六”产生的年代分歧,自汉代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定论。

此次发现的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出土遗物较少。从器物特征、风格看,其时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该车马坑西南20米处有一甲字形大墓,墓室长8.5米,宽7.8米,深13.8米,该车马坑当为此墓陪葬坑,此甲字形大墓暂未发掘。从马骨鉴定报告看,六驾车中的马在骨骼尺寸方面,其桡骨、掌骨、跖骨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均明显大于该车马坑所有马骨的平均值,这六匹马当是骨骼较大的马。这正与天子的身份相符。

从这座春秋时期的天子驾六车马坑来看,关于“天子驾六”起始年代的说法,秦代、汉代说不可靠,而夏代说由于无考古资料佐证,其真实性则不敢断然否定。但可以说,本次考古发现证明最迟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天子驾六的礼制。洛阳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位于东周王城的东半部。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东周王城内发掘了大量东周墓,主要分布于王城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既有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特大型墓葬,还有很多马坑和车马坑。1957年和1973年发掘的西郊一号、西郊四号甲字形战国墓,为积石积炭结构。其中西郊一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上墨书有“天子”二字。近年来在洛阳市二十七中学院内发掘的两座春秋早期的特大型墓,一座为中字形,一座为亚字形。在亚字形墓内出土有铭文“王作鼎彝”的铜鬲和铭文“王作鼎 彝”的铜鼎,推测此墓为天子之墓。所以!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所在的东周王城的东半部即为东周的王陵区。该王陵区的确定,与王城西南部的宫殿区和北部的作坊区一起,为今后东周王城布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框架。

该车马坑是目前洛阳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无论是坑的规模,还是坑内马和车的数量之多,在全国都是少见的。由六马驾一车的车马坑目前发现的还有三处:一处是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陪葬的1号车马坑,一处是2005年陕西长安战国秦陵园遗址中的车马坑,第三处是2006年洛阳市唐宫路小学发现的1号车马坑。前两处均为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的谮越现象,而第三处为仅有一车的小车马坑,与天子的规格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