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题>>2014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发布时间:2015-05-04
?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北侧道路及排水沟(东-西)
?
?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发掘区场景(东南-西北)
?
?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发掘区局部(东-西)
?

为全面了解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的形制布局、时代演变,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需要,2013年至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对太极殿遗址进行发掘的基础上,对太极殿东堂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通过发掘,明确太极殿东堂的平面形制、与太极殿的建筑布局以及时代演变等,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太极殿的形制布局的认识,更为汉魏洛阳城的宫城形制研究、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东堂遗址位于汉魏洛阳城宫城内中部偏西北处,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1公里,南距宫城南门阊阖门遗址约600米,西距宫城正殿“太极殿”14米。2012年,在对太极殿发掘中,即已经发现了东堂夯土台基的西南角和西北角。此次发掘,基本揭露了东堂遗址的全貌。

发掘表明,东堂为一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东堂夯土台基位于太极殿夯土台基东侧,其西边距太极殿台基东侧边约14米,两部分建筑夯土台基位于同一东西向轴线上。东堂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约48米,南北进深约21米,台基顶面已无存,残存高度约0.6米。台基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台基外立面局部残存有白灰墙皮,墙皮多已剥落,保存较差。在台基南侧设置有两条南北向的慢道,目前仅清理了东侧的一条。慢道东距夯土台基东南角约7.7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12.2米,慢道两侧包砖,但包砖已无存,仅残存包砖沟。

东堂夯土台基北侧,残存有一条东西向的铺砖道路,道路宽约3.4米,向西通过门址2与太极殿院落连通,向东延伸不到头。路面铺砖残损严重,局部以垫土补平。路面下为一砖砌排水沟渠,内宽约0.5米,与道路走向一致,砌砖基本无存。在道路北侧,为一大型廊房。廊房为以1米的夯土隔墙为轴线,南北两侧各出檐一间,进深3.1米,开间3.9米,目前发现东西共12间。在廊房东段,残存有一南北向小型门址,单门道宽约3.7米。廊房南侧为东堂建筑院落,北侧为另一院落;廊房西段,又被一向北延伸的结构规模相同的另一廊房分割为西侧的院落1和东侧的院落2两部分,从而构成一个即独立分割,又密切联系的建筑组群。

对东堂台基的局部解剖表明,其夯土结构复杂,经过多次修补沿用,其始建不晚于魏晋时期,北魏时期继续沿用,北朝晚期仍有修补改建。

汉魏洛阳城的“太极殿”,其始建年代可上溯至曹魏初年,历经西晋、北魏的修补、沿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大型宫室,在古代中国都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发掘,明确了太极殿是由东西两侧的东堂、西堂和居中的主殿为主,三座主体建筑的占地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外围以回廊等附属建筑共同构成的一组规划有序、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于中国古代建筑体量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通过对太极殿和东堂的发掘,使得我们得以清晰地了解2—6世纪中国最高政治权利空间的建筑形态,对于汉魏洛阳城遗址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由此开启的太极殿制度,更成为古代中国最核心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并远播日、韩等国家。

 
    访问次数:
 
 
36365com
版权所有:36365com 未经36365com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