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题>>2016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大会发言>>
 
   
创新保护理念 传承历史文脉
洛阳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10-20

洛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文物大市,有着异常丰富的文物资源。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区。

一、创新保护利用思路,提升遗址保护展示综合效应

洛阳市文物资源众多,大遗址分布集中,体量较大,重要的文物资源都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和城乡接合部。我们坚持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在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的同时,最大限度把文物保护和旧城改造、文化旅游发展和壮大相结合,围绕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创新思路,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特别是在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工作中,有效的保护展示了明堂、天堂遗址,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明堂、天堂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思路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实现了考古遗址的有效保护,又使保护成果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极大带动周边城镇文化品位的提升,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二、借世遗申报助推文物保护,彰显千年帝都历史地位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两条举世闻名的文化廊道在洛阳交汇,洛阳市也是唯一承担双申遗任务的城市。我市按照国家申遗工作总体部署,历经3年时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以及含嘉仓、回洛仓等5处遗产点的保护展示、环境治理、管理提升工作,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中国大运河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洛阳成为全国唯一取得双申遗成功的城市,使洛阳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升至3项6处。此举进一步彰显了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的历史地位,对于提高古都洛阳的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文化产业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重视文物考古与科研工作,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近年来,我市重大考古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栾川孙家洞旧石器、新安汉函谷关、回洛仓遗址、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等考古项目荣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连续4年获此殊荣。组织召开了“夏商都邑考古暨偃师商城发现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四届联席会议”等会议;编撰出版了《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50余部考古报告或专著;《洛阳考古》学术刊物出版发行。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实现了翻番,由21处增加到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2处;孟津卫坡民居等14家传统村落入选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29处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涧西区工业遗产街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各项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开展。

四、全面加强博物馆事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洛阳市把建设博物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博物馆建设掀起新高潮,“博物馆之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近年来,洛阳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河南古代壁画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仓窖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老子纪念馆、日记博物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等7家极具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契约文书博物馆、曹休墓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经批准已建成41家,成为展示弘扬洛阳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不断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力度,共享文物保护成果,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和文物景区点共有70余家,免费对社会开放的达到48家,每年累计接待观众500万人次以上;每年举办或引进各种文物展览30个以上,举办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民俗文化庙会等文化活动,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各博物馆、纪念馆创新服务方式,组织流动博物馆深入农村、社区、厂矿、部队、机关、学校开展博物馆文化宣传,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讲解队伍建设,博物馆志愿者达千人,形成了稳定的、富有工作热情的志愿者队伍,更好的服务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构建我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部署,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手段,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把文物这一古都“金色名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