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题>>2017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大会发言>>
 
   
共聚文保之力 让城市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7-03-23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新郑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遍地的文化名城,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全国百强县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新郑市委、市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新需求,在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文物惠民的新路子,为城市文化生活、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把文物保护工作与政府责任目标考核相结合

新郑历史悠久,拥有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的黄帝文化和两千七百年的郑韩文化,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馆藏文物近六万余件,数量多、分布广。无论是文物遗址总量,还是文物单位保护级别,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都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因此,文物安全及保护责任非常重大。新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的保护,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16年起,新郑市委、市政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各乡镇、办事处、管委会及各相关单位的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任务之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作为辖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在签订的文物保护目标责任书中明确文物日常管理、文物安全管理、文物行政审批三大项,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确保将章法落到实处,确保本辖区的文物安全万无一失。新郑市文物保护工作被纳入全市各单位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文物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文化遗产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也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二、把完善市(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巡查执法网络与落实安全制度相统一

新郑市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达700余处,点多,面广,管理难度极大。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物部门面临管什么、怎样管的严峻考验。首先,让乡镇、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明确文物保护责任。2017年春节,新郑市文物部门依据相关法律和文件意见,结合各乡镇、办事处辖区的文物保护现状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向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发出一封信,要求落实文物保护职责,督促落实乡村两级文物保护责任制,打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其次,新郑市文物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执法和巡查队伍,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田野文物采取网格化管理,建立日常巡查制度,组建巡察队伍,专人专职,责任落实到人。对重点文物保护区、盗墓案件易发区域开展夜间不定时检查,全年不低于24次。白天对田野文物进行巡逻检查,全年不低于260次。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后周皇陵、李诫墓等重点区域保证每半月检查一遍。此外,新郑市文物部门还建立起了100余人的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遍及全市113个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周汇报文物安全制度;建立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基础,促进了文物安全责任的逐级落实。

三、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相融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为此,2016年,新郑市文物部门推出了“两学一做基层行,文物保护在行动”等系列宣传活动,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和党章党规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服务民众、融入社会的工作。先后制作了展示新郑丰富文化遗产资源和文物保护成果的宣传展板、PPT、影像资料,走进全市各乡镇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和村庄等地方巡回展出、播放,并开展现场免费鉴定文物、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等活动,受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外,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文物保护条例》、《郑韩故城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相关知识,使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知识家喻户晓,营造出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文化遗产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在新郑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我们于今年正月初十,正式启动了新郑郑国车马坑公众考古发掘。在考古现场,设置了四面屏显示器、360度录相机、正影像摄影装置、延时照相机等高科技设备。游客还可以下到地面以下近3米深的步道上,与发掘队员咫尺之隔,触摸坑边,“零距离”观赏考古过程。郑国车马坑公众考古发掘,也是河南省首次将考古发掘过程向公众“零距离”展示的尝试。启动发掘至今,短短二十天的时间里,就有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大河报、河南考古、东方今报、腾讯网、猛犸新闻等多家知名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前往景区参观的游客人数相比往年同期,有了30%的增长,活动的宣传效应已经凸显。

 四、把文物保护利用与建设美好城市相协调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规划先行。为保护古都特色,新郑在城市规划上优先考虑国保单位的文物保护,科学编制了文物保护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积极推进郑韩故城北城墙中段、郑韩故城铸铁遗址和凌阴遗址、唐户遗址、人和寨遗址、裴李岗遗址、华阳故城、后周皇陵、凤台寺塔、水月寺等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工作。在重视保护的同时,新郑非常重视对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以大生态、大环保、大统筹、大格局为基本要求,实施生态保遗工程,把文物保护同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激发文物保护服务社会发展的潜力,使众多的文物遗迹从荒芜冷落的场所变成靓丽的城市风景。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清代考院遗址、小李庄遗址公园、裴度墓遗址公园项目和郑韩故城、马庄遗址、高坡岩遗址三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极大带动了城市周边文化品位的提升,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对大遗址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营造出依法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


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