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博资讯>>国内要闻

老歌再唱成新章 三国和声传八方

“绵亘万里: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展览侧记

时间:2018-05-07  国家文物局  朱稚怡  字体:   

当今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伟大实践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主角。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展示和阐明中国丝绸之路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以及其世界性意义的贡献已成为中国文博界的迫切担当。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与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的“绵亘万里: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文物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落下帷幕。此次展览以2014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主题,通过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37家文博单位的陶器、壁画、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玻璃器、丝锦帛制品、木质品、纸质品、石刻、泥塑等近220件组文物精品,展现丝绸之路路网沿线民族交流、文化融合、文明互鉴的壮阔历史。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代表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林郑月娥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丝绸之路展览”。香港媒体、参观群众以及专业同行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在观众积极留下的“观后感”中,对展览的展品丰富、展览资料详尽、展览观赏性高、展示手法生动等特点集中给予较多赞誉。展览在香港学术和教育界也引起了较大反响。预约参观的香港学校及非牟利团体人数多达1万余人,创下了香港大型专题展览的新高。香港教育部门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举办了3场展览专题讲座,并邀请校长与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师进行专场参观。部分多媒体节目还将被编入相关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

“绵亘万里: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文物展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也开创了一些纪录。作为展览筹备的亲历者,从无到有,见证了整个展览的诞生。笔者现把整个过程所做、所见、所思整理出来,以期为今后类似的展览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和经验。 

老歌新唱,不一样的丝绸之路文物展 

丝绸之路是一首传唱千年的老歌,丝绸之路主题文物展近年来更是不胜枚举。适逢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如何把这首老歌唱出新意、唱响香港,是展览立意之初一直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推选展览关键字的话,“新”字肯定当仁不让。主题新、思路新、展品新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正如刘玉珠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表示:“展览开创了数个第一:这是第一次中哈吉三国文物联合展出;这是第一次在世界遗产语境下举办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这是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成功以来,第一次通过展览方式将申遗工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展示和汇报;而其中许多文物也都是第一次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2016年底,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拜访国家文物局时提出,希望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及配合第十届“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举办一项“丝绸之路文物展”。2017年1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带队赴香港举行工作会谈,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丝绸之路文物展”的筹办。因时间紧张,港方最初的设想就是以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展为蓝本,照搬至香港举办。刘曙光则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以中哈吉联合申遗的世界遗产“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主题,举办一场全新的丝绸之路展览,同一个世界遗产同一个文物展览!在仅剩11个月的筹备时间里,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跨国丝绸之路文物联展,这听起来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国家文物局和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的全力支持,以及展览本身的巨大魅力和挑战,使每个参与的人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其中,筹展过程尽管充满曲折但一直向着预期稳步推进。

展览筹备团队迅速建立起来。鉴于陕西在对外展览及丝路研究、展览协调等多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国家文物局决定委托陕西省文物局牵头组织协调陕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的文物参加展览,展览策划、大纲编写及文物遴选、调集等工作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同时,为解决展览最大的难题,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业务联系,刘曙光亲自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主任冯健求援,请IICC借助联合申遗的工作基础,承担起对哈吉两国的借展联络工作。为保证展览学术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受邀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总顾问。

葛承雍是长期研究汉唐史和丝绸之路文物历史领域的专家,也是2014年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展览策展人之一。葛承雍提出,一定要举办一场超越以往的展览,以丝绸之路的“路”作为线性道路的起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路申遗的要求和国际遗产保护的逻辑规律,从道路相通带动关隘保障、交通驿站、中心城市、商贸聚落、运输工具、宗教传播、文化艺术等一系列展示。在经过几轮大讨论和数次研究商榷,展览文物主体共分为八个单元—— “绵长驿路,里程度量”“明月照城,星烁边镇”“胡客东来,移民聚落”“驼鸣马嘶,古道载物”“中西风物,泽被人类”“多元宗教,众神共生”“艺术传奇,欧亚传播”“胡风汉韵,文化传播”,分别展现路网、驿站、集市、贸易、运输、商人、货物、宗教、艺术、乐舞这几个逻辑有机整体。展览的“前言”部分由一张专门为展览制作的大型三维动态地图所取代;“结语”部分则是通过33个“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址图片及资料,以及“丝路的今天”照片,让观众深入了解该路网的文化价值。

如果说展览主题和策展思路是展览的灵魂和骨架,那么展品就是充盈灵魂和骨架的肌肉。展览最后是否好看漂亮、吸引观众,展品毫无疑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遴选展品的过程既辛苦又有趣,筹展团队跨越三国,行程万里,既召集“明星脸”又搜寻“新面孔”,是一项颇费思量的创新工程,既要能代表丝绸之路上的重大历史,又要具有中西交流的艺术性,使观众能一目了然地明白这些支离破碎的文物其实都有一条历史主线在串联着展示。

为了避免与以往丝绸之路展览上“曝光率”较多的文物展品相重复,筹展团队深入到新疆考古所陈列室,挑选了以往没有展出过的新出土文物,例如乌苏四棵树墓地出土西汉时期的鹰形金饰和金树饰片,它们与丝路上乌孙文化紧密相连。筹展组驱车几百公里到陕西陇县,在闷热不透气的文物库房里挑选胡人腾跃银饰片时,又意外发现了成组的蕃女打马球俑。依据1986年出版的图录,策展组为了一件罗马神话拉各斯双童子三叶足灯盏,千里迢迢赴甘肃数家博物馆寻找,虽然最后无功返回,但是辗转数地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动容。

最后亮相的展品中既有习近平主席在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的见证了丝绸之路历史的汉代鎏金铜蚕,也有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中讲到的反映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法门寺琉璃器。这些“明星文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今天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陕西华阴市出土的唐高宗时期敦煌县令宋素墓的骆驼和黄釉挎包侍女俑,则是近年考古研究中的新发现,它见证了丝路文化影响的深远,也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鲜活资料。展览的出新,除了新材料、新面孔,也在于对丝路研究新成果的吸收和阐释。有关丝路胡人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次展览选取40余件胡人、黑人、蕃人形象俑,有商人、武士、官吏、侍卫、艺人、运夫等诸种造型,这是以往丝路展所没有的。这些俑全面展示了丝路古道上外来移民的形象,演绎着胡客东来,移民聚落,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三国和声,后申遗时代的新合作 

筹展最大的困难和展览最大的惊喜其实在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文物的参展。经过努力,最终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哈萨克斯坦考古博物馆和吉尔吉斯斯坦斯拉夫大学契古博物馆共有55件反映两国文化和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文物精品参加展览。在哈吉两国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出土于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西姆遗址的杜怀宝敬造一佛二菩萨碑。题铭上文字为“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上柱国杜怀宝”。据《新唐书》记载杜怀宝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曾为安西都护、金山都护、庭州刺史,他在主政碎叶城时期平定并控制了西突厥。杜怀宝碑明确了阿克·贝西姆遗址即是唐代的碎叶城,证实了史书记载。这块碑也是目前已知中国境外出土唐代碑刻最西的地方。它的出土证明了在公元7至8世纪中国唐朝的中央政府就已经在碎叶设镇,推行政令到伊塞克湖以西直至怛罗斯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碎叶城既是唐朝“安西四镇”之一,又曾是西突厥、突骑施和葛逻禄的首都,它还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及其父祖活动的地方。这是杜怀宝碑出土以来第一次到中国展出,意义非同一般。

三国文物精品精彩同台,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这中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香港没有直接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联络渠道,所以从一开始,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联络和协调工作由国家文物局委托IICC协助香港进行。2017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IICC和香港历史博物馆以及葛承雍以及陕西师范大学的沙武田教授组成的工作团队赴哈吉两国进行文物挑选和借展商谈。

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签证直到使馆下班的最后一分钟才拿到手,而原定与我们同行的两位专家则始终未能拿到哈萨克斯坦签证,不得已决定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大部队汇合。前期沟通、联络甚至签证办理都困难重重,所有人在出发之前都抱着无比忐忑的心情。

第一站是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该馆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中心,2014年开馆,目前是中亚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阿贝馆长是三国联合申遗时的老朋友,陕西的兵马俑展正在该馆筹备举办,再加上该馆自建馆以来尚未进行过文物外展,阿贝先生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期待。文物挑选及借展谈判进行得极为顺利。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不要求任何借展费用的情况下,甚至希望多出借一些文物,一再强调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进行交流学习、培养人才。哈萨克斯坦另一部分文物来自哈萨克斯坦科学考古所的博物馆。迪玛先生是哈萨克斯坦著名考古学家,也是三国联合申遗的哈方协调人。令我们感动的是,除了考古所博物馆本身已藏的文物外,迪玛先生还专门为我们带来了自己最新发掘的成果,如丝绸残片、钱币、铜镜等。

相比于哈萨克斯坦的顺利而言,在吉尔吉斯的前2天一直在失望中度过。吉尔吉斯国家博物馆已经闭馆很长时间了,而吉尔吉斯考古所又没有合适展品。临返回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斯拉夫大学的契古博物馆。博物馆不足50平方米的空间,却带给我们此行最大的惊喜。契古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来自大学师生伊塞克湖底考古及民间考察过程中收集而来的文物,著名的杜怀宝碑就保存在该博物馆。最终,在吉尔吉斯文化部的大力推动下,契古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在开展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签订了展览协议书。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至此,三国联展最后一块拼图到位了。

总结下来,三国文物联展能够成功实现,一是得益于三国丝绸之路申遗打下的良好合作基础和结成的坚实友谊,以及近年来我国与哈吉两国在展览合作、考古发掘等方面合作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二是在交流互鉴为主旋律的世界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实都有强烈的交流需求。正如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长在接待我们时表示的那样,“吉尔吉斯有句谚语说,到你家里来的人越多,你家就越幸福。希望今后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林郑月娥雒树刚刘玉珠等在参观展览

观众在使用二维码读取文物三维信息

各取所长,新的展览合作模式唱响中国好声音 

不同于以往“你出大纲我拿文物”的赴港展览合作模式,为了“以我为主”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也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内地和香港的展览特长,“绵亘万里: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文物展改由内地方面负责展览大纲编写及文物遴选等,由香港方面负责展场设计、多媒体制作及多语种解说等。内地与香港同事精诚合作、无缝对接,最终呈现的展览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严谨的表达逻辑、精美的展示内容辅以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和活泼的表达方式,使得展览兼具学术性、艺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香港在展览展示设计及观众互动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内地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配合展览的多媒体项目就达19项之多。如展厅入口前的教育角专门设计了骆驼、毡房模型以及香港同事专门从哈吉两国带回的民族服饰和相关的互动项目供观众体验和拍照留念,以增加观众对中亚国家文化的认识。而充当“前言”的大型三维动态地图,全面立体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数分钟之间,带领观众由长安经中亚到罗马,感受历代无数商旅、僧人、武士、艺人在丝绸之路上穿越不同文化、地理和气候时面临的困难与艰辛,从而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展场内还播放一系列有关丝路的交通、宗教、音乐及历史人物的影片。除多媒体外,专门为展览设计的观众互动项目共有7项46场,涉及公众考古、布偶制作、纸雕、游戏学习、亲子故事、音乐演奏等方面,还包括专门为残障(智障、视障)人士设计的“口述影像导赏及触摸陶塑模型工作坊”。让人佩服的同时也的确值得内地同行反思,香港展览真是“用心”“用情”,以观众为中心,为观众服务。

为增强文物观赏性,此次展览还专门委托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对鎏金铜蚕、金神兽、伎乐纹八棱鎏金铜杯等14件代表性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首次使用二维码配合文物全方位的立体影像及语音介绍,以科技结合文物,让观众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便能读取相应文物的三维信息和详细的语音介绍,将文物在手中放大、缩小、旋转,从不同角度欣赏展品细节。在展览期间,该类二维码使用共计3万余次。

一个个静态的文物、一段段抽象的历史,正是通过香港同事的努力,真正“活了起来”,生动的完成了和观众的对话。香港的展览之所以“好看”、“有趣”的秘诀也在这里。

观众在参观结束后的留言让我们既欣喜又感动:

“展品丰富、脉络梳理清楚,不可多得的文化视觉盛宴!”

“让人对丝绸之路无限向往。历史是今天的借鉴,希望多进行如此有意义、有意思的展览。”

“令我更加了解好多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物、历史,比上一节中史课更加珍贵,毕生难忘。”

“被展览深深震撼!黄沙漫漫,虽九死而无悔;丝路传情,越千年而未断,佛法精深,舞乐升平,古人先贤技艺精,今朝更胜前景。愿一带一路惠及沿线人民、增进福祉。”

三国合声,以古鉴今,为促进“一带一路”文明交流、推进民心相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办展的初衷。所幸,不辱所愿。(朱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