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物掌故>>吟诵中原

又登大隗山

时间:2007-05-09    作者:宋文彬  字体:   

  大隗山 令我魂牵梦绕,缘于其古、其险、其峻、其秀,虽然多次攀上过,但它的魁伟壮丽,仍然紧紧地牵着我的心。我忘不了山巅上的凉风,忘不了山尖上的云雾,忘不了一展千里的视野,忘不了汹涌澎湃的群峰!
  大隗山,又名具茨山,处于禹州、新密、新郑三县交界,横亘东西,群峰叠嶂。《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汉书?地理志》:“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同样说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潩水出于此。”《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大鸿寨,即具茨山主峰,与新密、新郑相错,海拔790米。
  身在山谷中,翘首仰望环抱的群山,薄雾像轻纱缭绕着她青翠而壮实的身躯,重雾遮住她迷人的容颜,加上她神秘的传说,让人不由神往。我们跟着老向导,一路踩着山民们打柴、放牛走出了小路,慢慢向上攀。山路很陡,时不时要脚登手爬才能上去。满山遍是绿色,我们一直在林子里攀行,树木除了柏树、槐树外,还有桃、杏、梨等。
  到莲花顶了,还是那坪,那草,那树。雾海茫茫,我们犹如到了仙境一般。远处不时露出山峰、树梢、峭壁,像海中的暗礁。身边微风吹动,云雾流水般地擦身飘过。千山环回,万峰匍匐,壑脊纵横,苍翠满目。唧唧者,鸟啼虫鸣;嗬嗬者,松涛谷应。目所及,手可指的山峰、沟壑、林海间,蕴藏有多少站在峰上难看见的奇珍异宝!看,远处山川,绿亦不同,翠绿、嫩绿、深绿,犹如一幅使彩相宜的水彩画。
  大鸿寨主峰我也去过。从这里望去,也不太远。但要走起来,可不容易,横过擂鼓台,再攀上白石崖,没个把小时恐难到达。我们跟随向导,一路走来,听他滔滔不绝的说大隗山的传说,如数家珍。传说,大鸿寨是当年黄帝大战蚩尤时,其部将大鸿屯兵扎寨的地方,如今还有擂鼓台,上有擂鼓石。还有,因大鸿功盖过世,黄帝允诺他在大隗山建半个城。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初那刀光剑影,看到了大鸿将军在擂鼓台指挥若定。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白石崖。只见山崖陡立,崖壁上有几座小庙,人们曾在这里祈祷神灵护佑,企求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崖边有一道大水冲刷过的巨石。据说,当初在白石崖的上边有一泉,是黄帝的饮马泉,泉眼有碗口粗,水流常年不断,流到白石崖,形成一挂瀑布飞泻,水流倾泻而下,腾起阵阵水雾。攀过白石崖,豁然开朗,山势忽然平缓。在这里,我心中不由升腾起“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不远处高高耸立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鸿寨主峰了。在山峰的石崖下,住着几户人家,鸡鸣犬吠,好一派田园野趣。相传,黄帝其父少典曾从密县担土至此填山谷,修建中京城。至今,在这里还有东华门、西华门之说。在朝南的石崖上,题写有“一年十生,十年十亡”的字样。据说是在清代有风水先生说这里要有人造反,皇帝赶紧派人用此法破解,但也没有镇住。清咸丰三年,禹县王红砖率农民起义,屯兵大鸿寨。元宵节攻入密县城,放监开仓,焚烧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顽抗丧命,知县胡燕青的妻子儿女被杀,本人只身逃往郑州。
   一路林中穿越,一路崖上攀行,我们终于站在了海拔799米的大隗山顶了。这时心里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在这里,我又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那段感慨:“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站在山巅,俯首,峰峦延绵,千姿百态,宛若太虚幻境;山谷中那一泓清水,在金辉的映照下,粼光闪烁,空灵无比。远眺,一片开阔,远处的黄河,隐隐约约,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海不复回”遐思。对面的山,高高耸立着摘星楼,楼前是嫘祖娘娘梳妆台。楼南的那座峰,如金龟探海,那里有黄帝舍身崖。
  大隗山,无限的美景,神秘的传说,让我始终向往。什么时候,你才能撩开你的面纱,让我一睹你的芳容?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