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与中原文化
时间:2014-12-18 来源:周口市博物馆 作者:穆乐 字体:大 中 小
太昊伏羲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远古帝王,在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中,位居三皇五帝之首,冠居百王之先,被中华民族誉为人文始祖,老百姓则尊其为”人祖爷”。据《三皇本纪》记载:“太昊疱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他生而神异,相貌奇特。《春秋纬》记载:“伏羲化身牛首,渠肩、大腋、山淮、日角、大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身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均属古人心目中的帝王之像。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逐水草而牧,最后选择草木丰茂的黄淮平原宛丘(今河南淮阳)定居下来。他一生致力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渔牧事业的新时代,揭开了文化科学的新篇章,开辟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因此,《汉书·古今人表》把太昊帝宓羲氏列为“上上圣人”,炎黄居后。后人尊其是“斯文鼻祖”,“亘古一人”。
太昊伏羲生活在距今约64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并行的新石器时代,《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成纪,今甘肃天水。宛丘,今河南淮阳。说的很清楚,宛丘是太昊伏羲的建都地。197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发掘百亩高台——平粮台,证实此地即宛丘。平粮台又称“平粮冢”或“贮粮台”,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平台呈正方形,计有5万多平方米,城内居住面积达3.4万多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筑成,长、宽为185米,城墙残高3.65米,墙顶部宽8—10米,底部宽约13米,其下有基槽,用小版筑法建成,在南城墙和北城墙的中部,发现有城门缺口和路土。南城门位于南城墙的正中,有两个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面积均约6平方米。门内有火池和红烧土地面,门向相对。两个门卫房之中是路土,就在路土下埋有排水管道,呈倒“品”字形,上二下一。排水管道有榫口,可相接,均为陶管,北高南低,以便向城外排水。陶管以灰陶居多,黑陶、棕陶次之,上饰篮纹、方格纹和绳纹,现存5米多长。城内发掘出10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的是平地起建,有的是夯土高台建筑,其中的一座房基有高0.72米的夯土台基,房基东西长15米多,南北宽5.7米,中间有三道土坯隔墙,构成一组四面的建筑,现存面积达85.5平方米,城内还发掘出陶窑、窑穴、墓葬和灰坑,近坑底发现铜渣一块,呈铜绿色,长1.3厘米,断面近正方形,四边均为0.8厘米。这座古城的年代距今4355±175年,当建于距今约4500年。据此,太昊伏羲氏传承的年代,加上古城墙测定的年代,与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的年代基本相符,考古发现的古城址,确是太昊伏羲氏之后世的遗存。
《历代陵寝备考》说:“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都陈,在位115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城北三里淮宁县(今淮阳县)界,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遣官致祭。”太昊陵建在今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它面临万亩龙湖,背阔无垠平川,座北向南,占地875亩,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帝王陵庙,号称“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庙十门九进,在长达75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渡善桥、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御带桥、道仪门、先天门、三才门、五行门、御带路、太极门、钟楼、鼓楼、东西廊房、两仪门、四象门、统天殿、神龛门、显仁殿、寝殿、八卦坛、陵垣门、太昊伏羲陵等。外城、内城、紫禁城等三城墙依次相辅相护,其古建以中国传统文化八卦内涵相布,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庙中当居魁首的孤例。
太昊陵的祭祖活动,历史上记载,均规模宏大,横跨数省,乃至海内外,这是中国任何一个远古帝王所不能媲美的。太昊陵朝祖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每日祭祖人众中有史以来多达一、二十万,祭祖青烟熊熊燃烧,高达数丈,民众自发组织朝祖会和历代帝王亲临或遣官致祭,以生殖崇拜的本根祭祖,龙的子孙代代相承。这是国魂、民族魂的凝聚,也是民族精神支柱的支撑,也是民族的共识。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远古帝王能受此厚祭,没有哪一个远古帝王如此深入人心,没有哪一个远古帝王的功德能昊如日月,比得上伏羲。有哪一个远古帝王被一代又一代龙的子孙誉为“人祖爷”而受天下如此厚祀,只有伏羲!
六千年来伏羲源远流长的厚祭,说明了一个道理,伏羲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已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伏羲不仅是人文始祖,也是智慧之灵、教化之圣、铸魂之师。据史书记载,伏羲氏主要功绩:一是发明了网,开创了中国的远古畜牧时代。二是创画了八卦,结束了千古结绳记事,创立了天、地、人三才共构的宇宙大科学观。三是通媒妁、制嫁娶,开创了“一夫一妻”对偶婚,结束了野蛮的群婚、乱婚。四是以龙纪官,统一了天下“部落万国”,创立了龙天下原始宗教崇拜。五是圈养六畜,创始熟食,结束了千古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方式。六是正姓氏,自姓为风,命姓氏,八方有序,以卦治天下。七是作甲历,定四时,纪年不乱,记月不易,昼夜知度。八是造书契,发明了中国方块字的萌芽。九是治屋庐,去巢穴之居。十是斫桐为琴,丝桑为瑟,均土为埙,发明了音乐。
六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黄淮河流域带领先民生殖养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亘古灿烂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不愧为是中国古文化史上的“皇冠”,而且也是世界古文化史上的“皇冠”。其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永恒魅力,师贯中外,千古不衰,其“结网罟”,是伏羲氏在人口增多、难以裹腹的情况下,在人类经历了饥饿、痛苦和千百次的实践之后发明创造出来的。网,这个司空见惯的俗物,在伏羲时代的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件。因为正当先民们为吃物而愁苦之际,产生了天上能捉飞禽,地上可擒走兽,水里可捕游鱼的圣物——网,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网的产生是多么艰难,同时也可想象网产生后的社会效应,民以食为天,伏羲教天下用网,天下的人类饥饿大劫难结束了,天下的人类对太昊伏羲的崇拜之情可想而知。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体文化著称于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萃集中地表现在《易经》里。《易经》用高度概括的阴阳符号,精辟地表达了阴阳八卦学说,提出了其理论纲领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兄吉生大业”。“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揭示宇宙,表明了生生不息世界的发展模式,以天人合一的真谛,分析宇宙的变化和发展,充满了古代自然哲学和自然辨证法的内容。伏羲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范围之大,空间之广阔,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之重大,令古今中外学者乍舌和叹服。欧洲哲学家基金(C.G.JUMG)1949年在《周易》英文版序中提出:“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恒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正如矛盾先生1928年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所说:“伏羲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据《易·系辞》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一段文字而观,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而在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中原文化常常处于领先和中心的地位,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着辐射作用,愈到原始社会的末期,中原文化对各地文化精华的融合力愈高,把中原文化先进因素向周围传播、推广、扩大的能力愈强。从诸文明起源要素的发展水平综合来看,也以中原地区最全面、最发达,完全可以说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起源的中心和发祥地。而伏羲文化时期的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说明伏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历史证明,伏羲与中原文化至少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这比传统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还要推进一千多年。
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由来已久,并曾发挥民族团结、激发爱国精神的作用,但炎、黄两者活动的时代均晚于伏羲,既被尊为始祖,自应以在世早、行迹明、贡献大,有民间基础和世界崇望,并得到官方肯定等条件为理想标准。如果黄帝当之无愧的话,而炎黄就大大相形见绌了。史书上炎帝所指不一,身份含糊不定,其贡献除教人稼穑外,无可多举。更何况除黄帝之外,还有在世时期更古,政治伦理地位最长,文化贡献质量最高最多,民间声望鼎盛而且历久不衰,并且被现代科技借重而蜚声国际社会,并被历代万民称之为“人祖爷”的伏羲呢?所以笔者认为,“龙的传人”应是“羲黄子孙”才更为正确!
?
-
上一篇:中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