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文物学人

翰墨留史——记河南文博界老专家韩绍诗先生

时间:2012-12-06    作者:王学敏  字体:   

光明日报2005年5月16日由梁若冰撰文的《〈翰墨石影〉编修十年 发掘中华文化之根》的文章有一段编者按:十年前,河南一批崇史敬业、无私奉献的文史专家,开始对数千件独一无二的馆藏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富有远见卓识的省领导的支持下,他们披阅十载,历经酷暑寒冬,整理修复、精选注释了七千余件拓片,进而将这些纵跨两千年历史,横跨考古、书法、宗教等多个学科的纸质文物汇集为《翰墨石影》出版问世。为此,老专家们在耄耋之年透支了健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的名字将和这部巨著一起传世。这其中就有韩绍诗先生。

韩绍诗先生生于1918年3月17日,祖籍河南淮阳县。1937年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后到陕北抗日前线。1946年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1949年6月毕业。1949年9月——1950年6月在淮阳高中任教;1950年6月至1951年9月任淮阳地区文工团团长;1951年9月至1953年3月任淮阳地区文化馆馆长;1953年3月至1954年6月在河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6月调至河南省博物馆。在河南省博物馆期间,历任业务秘书、历史部主任、副馆长等职。1984年退居二线后,担任河南省博物馆顾问,并被聘为研究馆员。1993年离休,2003年8月8日在郑州逝世,享年86岁。

韩绍诗先生生前是河南省数届政协委员,还先后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平易近人 德高望重

韩绍诗先生为人豁达慷慨,作风正派;联系群众,乐于助人,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重节义而明事理,不以贫贱而轻友,不以富贵而易道。

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艰苦创业,真抓实干,不计得失,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为职工谋利益。在他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尤其是在发展河南省的文博事业上,殚精竭虑,奋力呼吁,解决了不少问题。

身为博物馆领导和专家,很多事情他都要身体力行。河南博物院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陈列展览大纲,几乎都留有他修改或圈点过的笔迹;陈列展览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中他还经常出面接待外宾和观众,有时还亲自为观众讲解。

他十分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是讲解员还是地县级博物馆的同志,向他求教问题,他总是满面笑容地接待,毫无保留地赐教并耐心地传授,还非常谦虚地说:“谈不上求教,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如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他还会认真地查阅对照,再通过电话或写信予以补充。

韩绍诗先生桃李满天下,河南省甚至全国到处都有他的学生、弟子或朋友,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应有尽有,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弟子、朋友问候或探望。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进行“传、帮、带”,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楷模。他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从事教育,辛勤育人,多少年后已成为白发苍苍的学生还不忘当年韩先生的培育之恩,每年相约从各地来郑州探望老师,见面后恭恭敬敬的鞠躬,并问候“韩先生好”,场面十分感人。

韩绍诗先生严格要求子女,在他们夫妇的教育培养下,全家44口人中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博士3人,硕士8人,军级干部2人,厅级干部1人,分布于北京、上海、河北、郑州、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2003年韩绍诗先生逝世后,到他家里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参加追悼大会的人来自省内外,盛况空前。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干部职工的普遍赞扬,得到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深切爱戴。

忠于事业 无私奉献

韩绍诗先生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心一意扑在他所热爱的博物馆事业上,不图名利,不计报酬。

1984年他首先倡议成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并积极组织筹备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终于得以建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建立后他又成为学术带头人,在他的领导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经验交流会或学术报告、研讨会,促进了全省博物馆界的馆际交流和学术研究之风的兴起及博物馆研究成果的出现,河南博物馆学会也因此连年被河南省社联评为先进学会。

韩绍诗先生还把帮助和指导河南及其它省份的文博单位视为己任。1978年正值“四人帮”粉碎不久,百废俱兴,中国农科院院长林山对所属的农业遗产研究室(委托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拟订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计划,由在南京的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李永福牵头组织。这在当时文革刚结束的条件下,是毫无基础的工程,它不是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或其他任何农史单位所能独力承担的,需要集中全国的农史及相邻学科的人才,全力以赴。为此,筹备会议邀请了与农史有关的各方面专家,当时作为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韩绍诗先生也在邀请之列,通过他们的讨论,最后草拟出了一个提纲。

据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负责人梁吉生先生撰文介绍,早在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成立之初,从讲授“博物馆学概论”课程要求出发,开始着手博物馆史的研究。他一方面查阅资料,搜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广泛征集全国博物馆的介绍,走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专家,如北京、上海的专家王振铎、史树青、傅振伦、苏东海、于坚、杨伯达、吕济民、沈之瑜、马承源等,还有包括韩绍诗先生在内的各地的一些专家。经过拜访请教他们,不仅使他掌握了更多历史资料,了解到一些前所未有注意的历史层面,也启发他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在《纪念南阳市博物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张晓军所写《春华秋实四十年》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在长期的文物考古工作中,省内不少知名文博专家在南阳工作过,和南阳市博物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南阳这块文化沃土也给了他们丰富的学术营养。他们是:安金槐先生、许顺湛先生、杨育彬先生、杨焕成先生、韩绍诗先生??????。我们感谢他们对南阳、南阳市博物馆工作的极大帮助和支持。”据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纪录,内乡县衙博物馆自1984年建立以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关注,显示出了它特有的魅力。有诸多专家学者到县衙考察指导工作,如朱家滑、史树青、王道成、韩绍诗、安金槐、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等,给予宣传与帮助。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内扩大了内乡县衙对外的影响,让世界了解内乡,让内乡走向世界。

韩绍诗先生诸如此类的事例枚不胜举,可以说河南洛阳、开封、南阳、许昌、周口、新乡、安阳等许多地方都留有韩绍诗先生的足迹和事迹。

勤奋探索 著书立说

韩绍诗先生勤奋好学,博闻众揽,是我省以及全国的知名的文博专家,尤其是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担任馆领导职务之前,一直从事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工作,据粗略统计,他曾参与或主持举办的陈列展览就有近百个,对陈列展览从内容到形式,特别是对历史性的陈列颇有见地。他在《论博物馆的历史陈列》一文中这样写道:“历史性博物馆举办的陈列,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物陈列,也称文物展览。包括出土文物展、馆藏精品展、专题文物展、几千年文明展、古代文化之光展等;另一种方式是历史陈列,包括全国或地方通史陈列、断代史、专题史、革命史、近现代史陈列等。两种方式选用的展品都以文物为主。前者将丰富多彩的文物,以其时代的先后、质地的差异、来源的不同及其内容的类别编排布局。观众从中看到千奇百怪的形制、玲珑剔透的光泽、精巧绝伦的纹饰及各种不同的用途,获得历史文物知识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历史陈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历史的发展和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历史人物的事迹为中心,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重点,使观众直接感悟到系统的信息和广博的指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领受优良道德风尚的感召,还对历史上涌现出来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不同凡响的贡献,有亲切的理解。”针对当时有将博物馆与展览馆混为一谈的状况,他撰写了《浅议博物馆与展览馆的区别》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了博物馆与展览馆的主要区别,从性质、特征、藏品、陈列、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观点如下。性质方面:博物馆有收藏保管、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三重性,每个馆都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具体的性质,而展览馆却不具备这些性质。特征方面:博物馆是运用实物开展活动的,而展览馆则不一定。藏品方面:博物馆必须进行收藏和保管藏品工作,展览馆则无收藏和保管藏品工作。陈列方面:博物馆要举办基本陈列,展览馆只举办临时展览。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展览馆则没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他对业务精益求精,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曾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或参加编写了《王铎书法选》、《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河南卷》、《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文集》等多部学术专著。

他根据博物馆工作的具体实践,撰写有关博物馆学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到国家文博干部培训中心、河南大学等地讲授《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为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期间经常提议、主持或参加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并整理学术成果,出版学术专著。河南省博物馆学会自成立以来已出版了5本学术论文集,经他编撰或审阅的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学术论文集就有3本。

韩绍诗先生先后多次以专家学者身份随外展代表团赴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经常接待国外访问团体和学者,对弘扬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将中国推向世界和将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

1963年2月19日上午,河南省博物馆收到商丘地区商丘县城关镇古董商郝心佛寄来的一幅曹雪芹先生画像,画像上一位中年男子,身着长衫,足蹬麻鞋,左腿平盘,右腿曲竖,左手支地,右手平放在右膝上,席地而坐。这张画像引起了包括周汝昌、郭沫若等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对于画像的真伪问题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了近10年。为了澄清事实,证明真伪,时为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韩绍诗先生,特意安排了专门调查组,并亲自挂帅,经过1979年冬天、1980年冬天和1982年春天3次到商丘等地进行调查,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材料,经过整理研究,产生了初步看法,并由武志远同志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原文物》上。1982年10月,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应大会筹备处的邀请,韩绍诗先生携带此像原件到会,并于10月23日下午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此像的调查材料。针对韩绍诗先生的调查报告,周汝昌、徐邦达、史树青、冯其庸、刘九庵、刘世德等专家相继发言。最终确定画相是伪作,画像者为陆厚信,画的根本不是曹雪芹,而是俞楚江,画面上五行题记是售画人郝心佛串通朱聘之、陆润吾等伪造的,流传已久的曹雪芹自画像真伪的辩论到此结束。

春秋时期的老子究竟是哪里人,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根据史料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韩绍诗先生曾与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副研究员李灿在《太清宫怀古》一文中写道:汉时,苦置县,太清即赖乡,属苦。《后汉书地理志》说,章和二年(公元88)改淮阳国为陈国,领九县,其中有苦县,春秋曰相,有赖乡。《伏滔北征记》说:赖乡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说赖乡有曲仁里,老子故里也。认为老子应是河南淮阳人。

韩绍诗先生为了这些学术真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表现出一个老学者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高尚品德和精神。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韩绍诗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心里装的全是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他所热爱的工作,一直关心着他所未尽的事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韩绍诗先生离休后在河南省文史馆帮助工作,从事文史资料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河南是我国文物和古籍大省,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古籍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纸质文物都面临着虫蛀、自然风化等问题。眼看着几代人保留下来的东西就要消亡,大家心急如焚。韩绍诗先生首先提议进行抢救,得到大家和文史馆领导的赞同,在项目经费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专家们开始了超负荷的义务抢救工作。

自1992年开始,由韩绍诗牵头,单家祥、齐冲天、赵世纲、周济人、宫大中等专家馆员开始对馆藏拓片进行整理、登记,他们每日与那些布满了灰尘、书虫的黑色拓片打交道,有时为了一个字如何释读,这些头发斑白的老人也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直到争出一个最为恰切的解释才踏实。在一般人看来枯燥、单调的工作生活,这些专家似乎过得有滋有味。他们说,能有机会参与整理、抢救这么多国宝级的文物,吸引更多的人领略中华文化的美妙,并使之代代相传,做这么有意义的事心情怎能不愉快。一晃10年过去了,2002年最为年长的韩绍诗先生已经85岁高龄,这一年他患了胃出血和足底神经炎,在没完全恢复健康时就开始工作,每天拖着沉重的脚步,蹒跚的往返于河南文史馆的道路上。文史馆馆长李源河天天催促他早点回家,他总说自己的身体没问题,他是在与生命比拼、赛跑啊!他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些贡献。幸运的是他在弥留之际终于看到了这部浸透了他和同志们十年心血的大书《翰墨石影》。韩先生的女儿含着泪说,父亲是微笑着离去的。

《翰墨石影》是一部集中了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传世精品、历史变迁中的文物佐证、两千多年来的社会风俗真实写照的综合文史典籍。这部书的出版大大扩展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今天世界各国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读者,都可免受千里奔波之苦,躬身阅碑之劳,遍览中原诸多珍贵碑帖。这部饱含着韩绍诗等近十位专家血汗、耗时十余年编纂的《翰墨石影》的出版,在文史界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酷爱中华文化的读者纷纷求购。文史专家认为它是一项“无愧于古人,有益于今人,流传于后人”的文化壮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文史专家和书法家启功抱着这部上自公元前206年下至公元1923年的八卷本《翰墨石影》,激动得手都颤抖了。他说,什么是国粹,这就是国粹。他连用了四个“功德无量”来称赞河南省文史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他还欣然题词:“贵馆此举必将带动全国各馆为保存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作出更多务实之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原副馆长王楚光等文史专家看到这部书也惊赞不已!整理、编修、释译和出版这样一部作品,需要多少心血的付出啊!

韩绍诗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他高尚的情操和不平凡的业绩,为河南文博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