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学术文章

精美青铜器解读西周饮食文化

时间:2013-09-10  来源:巩义博物馆  作者:赵晓红  字体:   

?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很大一部分跟古人的饮食文化有关,如鼎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盉是用来调酒的,觚是用来喝酒的,盘是用于吃饭前洗手的等等。巩义博物馆收藏的与饮食有关的一组青铜器恰好反映出中国西周时期独特的饮食文化,堪称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国,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中已发现了红铜器。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初期,大致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典型的青铜文化。中国的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尤其是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所产生的青铜艺术,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夺目逼人。

在西周青铜文化鼎盛之时,青铜器铸工精细、纹饰华美、铭文隽逸,大气恢宏不失精雕细刻之艺,神态奇异融汇远祖的冶铸之技,厚重古朴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映漾出五千年文明之光。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可谓错综复杂,形态各异。这些纹饰类型包括有兽面纹类、龙纹、凤鸟纹、各种动物纹、火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以及人物画像等。巩义博物馆收藏的这一组青铜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权的政治和宗教,反映了古代奴隶们高超的智慧和工艺技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鼎,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既可用于烹兼可盛食。鼎的最初作用是用来烹煮肉食,也有专门盛祭品的鼎。巩义博物馆馆藏的青铜鼎为圆腹三足鼎,平沿外折,双立耳微向外撇。它通高18厘米,通耳宽19.5厘米。鼎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造型。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青铜鼎是由陶鼎演变而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形体硕大,纹饰繁缛的青铜鼎后来就成为象征国家至高无上权力的礼器,用于祭祀活动。《论语·尧曰》中孔子曾说:“所重:民、食、丧、祭”。认为周代王朝重视的四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饮食。这就决定了必然对饮食有特殊的规定,那就是饮食与周代等级社会相一致,同时在饮食中贯彻统治者的思想。在中国西周时期,饮食文化与礼仪文化密切相关。比如王朝规定贵族的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享受肉食数量就越丰富。西周饮食文化对饮食器具的要求以及饮食品种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等级不同用的炊具也不一样,总体而言,西周的青铜器都是贵族的文化,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有权利享用的。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周王用九鼎,第一鼎盛牛肉,之后的鼎分别盛羊肉、猪肉和鱼肉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周王朝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礼记》中记载,西周朝廷官员有3900多人,而其中1600人,也就是约三分之一,都是与饮食有关的官员,西周的王室里面专门负责用餐的人叫膳夫。《礼记·礼运》中反复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饮食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它不仅可以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展示这个民族的思想和心理,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之精髓。

中国烹饪从石烹、陶烹发展到铜烹,基本完成了它的创始阶段,通过几千年的烹饪实践,在西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菜品的创新,餐具的精美,酒器、水器成龙配套,筵席规模和饮食礼序都已构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框架,确立了烹饪的发展基调。周代饮食文化在理论方面也十分细致。《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用火的基本原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又强调“五味调和,先后多少,皆有自起,精妙纤微,口弗能言”,并提醒膳夫要掌握好调味的次序和时机,使菜肴“甘而不浓,酸而不苦,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这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周时代青铜器的造型可谓琳琅满目,风格奇特。尤其是青铜酒器的品种和数量之多,在古代世界中是没有先例的。这些青铜器反映出中国西周独特的饮食文化,这一饮食文化是从商朝发展而来的,但它与商朝又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酒具的变化上,巩义地区出土的酒器,造型优美,铸工精细,器形各异。青铜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青铜礼器之一,也是商代酒礼器制度的核心。这件青铜觚,口径8厘米,腹径6.5厘米,高17厘米。器身呈喇叭口,细颈,深腹,腹下垂,浅圈足,素面。不仅代表了商代晚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体现了商人对酒文化的热爱和推崇。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青铜珍品。青铜盉是用来调制美酒的酒具。 巩义博物馆馆藏的鸟盖扁形盉,盉高15.9厘米,厚4.9厘米,长19.4厘米。为扁椭圆形,盉顶卧一鸟,鸟昂首挺胸,鸟前下方一兽首长流,右侧中部一兽形鋬,腹部两面均饰以重环纹,纹饰清晰四个扁形矮足,器内中空。盉构思巧妙,造型优美,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西周时期有一种类似今天米酒的甜酒叫做醴,饮用时需兑入一定的水,调制它的口味。青铜盉的作用就在于此。西周青铜酒具中还有一种叫觥,觥是温酒器,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指的就是这种酒器。巩义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酒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纹饰上都可以称作经典。西周的酒具虽然是从商代发展而来,但其数量和品种却远远不及商代,到了西周晚期,有些酒具甚至消失了。其中的原因就是西周王朝颁布的禁酒令,周人在总结殷商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商人大量的酗酒导致国家灭亡。于是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类似于禁酒令的酒诰,严禁周人酗酒,规定如有群饮酗酒者,处以死刑。故此,周初青铜酒具的数量是逐年下降甚至最后许多酒器绝迹。中国商代晚期,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最终导致商朝灭亡。周王从中吸取教训,一方面颁布了禁酒令,实施严格的禁酒措施,国人酗酒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朝廷还把青铜酒具的使用纳入到礼制范畴,赋予了他们新的政治内涵。

青铜器上记录中华文明的铭文更是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古人按照青铜器上铭文字数的多少对其进行定价,多一字就多一两黄金,可见铭文的重要。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许多铭文的内容是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的真实记录。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成了后世人们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距今甚远,但通过这些食器、温酒器和酒具,我们仿佛走进了西周人的生活,领略到那一时期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制度。也为研究西周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透过这历史的光环,触摸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根须,就能清晰的感受到现代饮食形成和发展的进程。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