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文物学人

献身文博 辛劳一生终不悔——记博物馆专家任常中先生

时间:2013-09-18    作者:秦文生  字体:   

任常中先生,汉族,1937年出生于河南获嘉县一个农民家庭,196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今考古文博学院)毕业分配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新郑市郑韩故城和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作过考古工作。1970年“精简机构”,随文物工作队合并到河南省博物馆,历任陈列部副主任、保管部主任、业务副馆长、馆长之职,199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研究员,1997年河南省博物馆新馆——河南博物院建成退休。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五届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副组长,《中原文物》主编,并被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我1982年郑州大学毕业后也分配到河南省博物馆工作,他任业务副馆长时我任馆长助理,他任馆长时我任业务副馆长,多年工作在一起,对他的学识和为人,我是十分钦敬的。他的业绩很多,我感到以下几点是非常突出的,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文物保管 步入正规出成效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文物保管工作十分重要。1985年底,任常中先生到保管部任主任,即与副主任商定,将全部人员分为征集编目组、陶瓷组、铜器组、书画组、近现代文物组、文物保护组(修复室、实验室)六个组,实行分组管理。每个组员分管几类文物或几项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首次实行奖惩;并制订了有关库房安全、文物入藏、操作规范、奖惩条件等一系列共11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使文物保管人员在工作上有章可循,有规有依,使文物保管工作从此步入正规。当时有不少博物馆派人来向他们学习取经,抄录各项规章制度,回去后参照执行。

他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在1987年的成都年会上,他宣讲了《试论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培养问题》论文,提出加强培养藏品保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加强培养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如业务上多读书刊,各施专长互教互学等;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定期核查等。他提出每个人在分管文物类别的方面要成为专家,在其他文物类别方面也要具备相当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他具体实行,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使藏品保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工作质量大为提高。1994年省文物局在全省文博系统开展的优秀保管员评选活动中,经过对每一位参赛人员的实际工作考核、基础理论笔试、专业水平测评,河南省博物馆参评的五名保管员分获了第一、二、三、四、七名的好成绩,包揽了一、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这几位同志均被河南省文物局命名为“河南省文博系统优秀文物保管员”称号,河南省博物馆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1989年,国家文物局发出了《关于馆藏文物清库·登记·建档工作的意见》。他精心组织,妥善安排,亲自参与,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并被河南省文物局评为此项工作的先进单位。1991年,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为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西宁召开了藏品建档工作研讨会,保管部主任傅玉芳同志在会上宣读了她和任常中先生合写的《浅谈博物馆藏品建档工作》论文,并应邀向大会介绍了河南省博物馆清库、建档工作中的做法、体会、经验和存在问题,同时将部分一级品档案作为样本在大会上展示,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92年,国家文物局为确保一级品文物的标准和质量,决定对全国各文博单位填报的一级品文物,组织知名专家进行确认。鉴于此前的工作情况,国家文物局选择保管工作做得较好的河南作为试点,并首先从河南省博物馆开始。通过确认,专家们对该馆的保管工作、一级品建档工作比较满意。

二、陈列展览 改革创新显佳绩

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工作,陈列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水平的重要标准。1985年前,国内外部分学者怀疑中国夏王朝的存在,认为甲骨文证明了商朝,而夏朝无物可证。事实上,各博物馆的历史类陈列中,夏朝部分只是引用古代文献作简单介绍而无实物展示。1985年河南省博物馆举办《河南古代历史陈列》时,任常中先生执笔夏——战国段的内容设计,他引用古代文献中有关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设置官吏、制定刑法、建造监狱、组织军队、建造城郭、征收贡赋等记载,说明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并根据前几年河南考古界对夏文化的探索,选取巩义小芝田、偃师二里头、济源庙街、淅川下王岗等地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反映夏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第一次用实物证实了夏朝的存在。此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大多“以阶级斗争为红线”,从内容到形式,从辅助展品到展线,都重点突出了农民起义。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历史的发展是起过重要作用,但绝不是唯一的。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有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变革,推动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因此,在举办地方历史陈列时,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红线”,要注意表现生产力的发展。他根据自己所作《河南古代历史陈列》计划的心得和体会,在《略论地方史陈列的内容设计》一文中,着重阐述了上述观点。同时提出:在全国主流历史的大前提下,要突出本地历史特色;对历史事件的处理和历史人物的表现,既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又要考虑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去是敌对的两个王朝,现在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要从大局着眼。对于地方史陈列中的学术争论问题、文物选定问题、辅助展品的运用问题以及陈列对象、陈列深度、陈列语言等,在文中他也都有独到的见解。该文发表后,获得了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优秀论著奖。在全省博物馆馆长学习班上讲授后,对各地博物馆举办的地方史陈列,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

1988年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期间,由他主持举办的《河南古代艺术瑰宝展》,在省文物局及全省18家文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取了“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奖杯”。

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期间,他主持举办了《馆藏文物精品展》,各类文物精彩纷呈,艺术形式新颖活泼,省内各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时任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等省领导也兴趣盎然前来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侯宗宾书记、李长春省长与任常中先生合影)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水平和观众要求的提高,他感到原《河南古代历史陈列》显得呆板、教条,缺乏灵活生动性,易使观众在参观中感到枯燥、疲倦,需要进行改革。他发动馆内业务干部集体讨论,组织陈列部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征求省内专家及“博物馆之友”的意见,最后决定将原《河南古代历史陈列》改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确定该陈列的基本原则是:以河南古代文化遗迹、遗物为基础,突出反映河南古代最光辉的科技文化业绩。纵向不要求每个朝代都有系统表现,横向不要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面面俱到,既要摆脱历史教科书式的全面性、系统性,也要避免单纯文物展览的倾向,具体可视在历史上的贡献大小和实有文物而定。强调以实物为核心,加上必要的辅助手段,融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法以及声、像、光、电等新的科技成果和观众参与等手段,使陈列达到重点突出、简繁适当、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效果。当陈列大纲在北京邀请博物馆专家论证时,一致认为这在历史陈列的传统模式改革方面是重大突破,具有独创性。后因建设新馆而延迟举办,又经几年反复修改最终定稿。1998年新馆河南博物院开展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新馆筹建之初,他多次随省领导到中央申请新馆建设项目,在筹建过程中,他负责各项业务工作的筹备,(任常中馆长与笔者等三位副馆长在“奠基”仪式上)还亲自组织、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原百年风云》、《楚国青铜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河南古代建筑明器馆》、《明清工艺馆》、《恐龙世界馆》、《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等七个陈列的题目、陈列计划及多数艺术形式设计方案,并对前六个陈列计划作了逐字逐句的修改。这些在后来与他人合写的《河南博物院陈列综述》一文中对上述工作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同时论述了心得体会。其中《楚国青铜艺术馆》还获得了199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荣誉称号。

三、科学研究 著书立说写新篇

任常中先生对商周史和商周青铜器有较深研究,在他参著的《河南省博物馆》(1983年日文版,1985年中文版)一书中,执笔商周青铜器一章,对河南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及其起源、应用、特点、发展、铸造工艺、演变规律及衰退过程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河南南部楚系国家和中原各诸侯国在青铜器方面的异同。此书获得198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三等奖。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春秋中晚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云纹铜禁,出土时禁体已碎裂成十余块,饰件大都脱落破碎。他与修复老技师王长青师傅仔细观察,未见到禁体上有合范毗缝和铸接、焊接痕迹,而手搓手捏的痕迹比较明显,认为这是一件由失蜡法一次浑铸而成的器物。他俩合写的《河南淅川下寺云纹铜禁的铸造与修复》一文,首次提出这是我国当时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之一,比史书最早记载用失蜡法铸造“开元通宝”钱的初唐要早很多年。同时指出:“既然春秋中晚期失蜡铸造工艺已经如此娴熟,那么失蜡法的起源应该比这更早。”此文在《考古》杂志发表后,引起学界很大关注。之后,他又查阅古代文献、发掘报告、文物图录等大量资料,写出了《两周禁棜初探》一文,对于名之为“禁”的缘由、禁和棜的形状、大小与案的区别、应用规制及出土的禁、棜、案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一些发掘报告、文物图录,将“禁”误称为“联座壶”、将“漆禁”和“棜”误叫作“漆案”的错误。

以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丞、徒丞、空丞是王莽时特有的官名,具有时代标识。1980年河南长葛石固村一座小墓出土“红阳侯国徒丞”铜印一方,他与人合写了《长葛出土红阳侯国徒丞铜印考》,接着又独著了《关于汉马丞、徒丞、空丞印问题》论文,认为红阳侯是西汉成帝于河平二年(前27年)封其舅王立之爵位,封地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部章华一带。马丞、徒丞、空丞三丞,虽不见于文献记载,却屡见于传世汉印,据《汉书·地理志》对照西汉时地名和王莽时地名,可知三丞皆为西汉原有职官,王莽时期不过仍沿用旧名罢了,并非王莽时特有的官名,因而也不具有时代标识。

他重视科学研究,先后发表考古学、博物馆学论文20余篇;著有《岳飞的故事》;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有《河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选》、《河南博物院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辑》、《中国博物馆之七·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情职工读本》、《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河南文物工作五十年》、《河南历代名人史迹》、《河南博物馆概览》、《河南省文物志》等书。其中《河南省情职工读本》获199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三等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1995年获国家首届辞书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四、授课辅导 愿与同行共登攀

任常中先生对知识毫无保留,愿与同行共同学习和登攀。全省评职称培训班(1983年第一次评职称时,凡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文博干部,只有通过培训班考试及格后方能参评)讲授两周历史。又在河南省博物馆、周口地区文博干部培训班、全省保管人员培训班,全省文物鉴定人员培训班上,讲授过《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货币》等文物知识,在郑州文博干部中专学校、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教育学院讲授过《中国博物馆学》和《中国古代文物》知识,深受学员欢迎。

1988年他任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与省内各馆来往较多,先后审阅并指导了许昌市博物馆的《汉魏史迹陈列》、开封市博物馆的《宋史陈列》、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岳飞史迹陈列》、新乡市博物馆的《青铜艺苑陈列》、焦作市博物馆的《怀川藏珍——焦作市青铜器·陶瓷器精品展》。2004年,省文物局交给他一个市博物馆新建馆的陈列计划,征求他的意见。他仔细审阅后,觉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陈列展览的实际工作要求。他提出与编写人员面谈,见面后方知执笔者是一位大学教授,教授虽曾出版过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但没有做过陈列展览。任常中先生本着陈列要求与个人经验,就陈列主题、内容选择、表现手法、陈列语言、陈列字数、陈列对象、观众文化水平、参观时效等一系列陈展规律与观众的相互关系,与教授进行了热情的说明与共同探讨,教授后改写成一份较好的陈列计划,展出效果甚好。

1998年,他参加了郑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郑州文明曙光》、《郑州古都风采》、《古代文化神韵》陈列计划的论证,并应其馆长之请,审定了最后的稿本,展出效果很好。其《古代文化神韵》中的《石刻艺术陈列》,还获得了1999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提名奖。

2000年,他应三门峡市文物局之邀,到三门峡帮助虢国博物馆修改基本陈列计划。这是一个遗址性博物馆,坐落在西周虢国贵族墓地上,基本陈列要充分考虑遗物与遗迹的紧密结合,遗迹本身也是展品。他在认真研究原陈列计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虢国博物馆主题陈列》陈列计划,加上精美的艺术形式设计,次年开展后,获得了2001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称号。同时应三门峡博物馆之请,在仔细琢磨其《华夏文明溯源——三门峡历史文化展》展览计划后,重新执笔编写了展览计划。开展后,被评为当年的“河南省优秀陈列”。

五、出国办展 传播友谊与文明

1971—1973年,任常中先生在北京参加了由国务院文博口(今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博单位参加赴英、法等国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的筹备工作,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继“乒乓外交”之后,传播中国文明、密切国际关系的“文物外交”之始。在北京大学宿白教授、邹衡教授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先生的指导下,负责商周青铜器的选定及文字说明的编写,并执笔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辑》一书的编写,开始了举办出国陈列展览的工作。

1986年,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黄河文明展》在日本举办,他作为第一批随展组组长赴日参展。为编写展品说明和出版展览图录事宜,解答了日方同行所提出的有关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淅川下寺王子午鼎铭考释等学术问题。还应邀为东京文博界专家、学者作了题为《河南商代考古》的学术报告。在为明仁皇太子(今日本天皇)参观做解说时,简明而准确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有关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询问。当日本官员送他上车离去时,他又特地下车走到任常中先生面前握手言谢,并说:“我们奈良正仓院,还保存有你们唐代的文物,有时间的话,不妨去看看”。在日本随展期间,任常中先生到东京、京都、奈良、名古屋等地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还和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探讨了青铜器有害锈的防治问题。回到郑州后,他向全省博物馆同行介绍了日本博物馆的概况和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使许多博物馆深受启发。

1996年,《中国皇陵展》在美国犹他州阳伯翰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为配合展览,阳伯翰大学举办了《中国帝王的生与死》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作为中国学术代表团团长率团参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从河南汉墓出土的建筑明器看中国汉代的住宅和社会生活》的学术报告,向各国友人传播了中国古代文明。

六、退而不休 老牛夕阳仍奋蹄

任常中先生虽说1997年就退休了,但他仍担任着河南博物院学术顾问,为该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上的重大问题尽心竭力,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仍东奔西跑。

1999年,省文物局开展“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复查和新报基地的评选活动,他作为复查、评选组成员,到全省有关文博单位去检查、指导工作。

1999—2000年,省文物局在全省展开了规模浩大的“继往开来·百年文物征集”活动,集中征集1840年以来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和资料。此项工作具有开创性,走在全国的前列,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他作为巡查组成员,到各市、县指导、验收此项工作,并参与了“百年文物征集先进单位”的评选活动。

2001年,安阳殷墟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其遗迹主要在地下,需要在博物馆的陈列中予以展示。他参与了陈列方案的论证会,并应邀到安阳编写陈列大纲,为申遗工作尽了一份心力。

他还参加了郑州市郑东新区文化园林规划方案论证会、郑州市文庙《乡贤·名人祠展示方案》论证会、河南省群艺馆新建馆风险等级评估会、洛阳龙门石窟保护展示方案评审会,为《焦作市文物志》书稿进行总审,为河南省文物管理干部培训班讲课。

近几年来,全省博物馆事业大发展,新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他先后参加了平顶山市博物馆、临颖县博物馆暨南街村展示馆、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安阳市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鹤壁市博物馆、濮阳市博物馆、新乡平原博物院、商丘博物馆、南阳博物馆等馆的或选址讨论、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评议、或建筑设计评审、或陈列计划论证、或艺术形式设计方案评标,为全省博物馆建设发挥余热。

任常中先生献身文博事业,辛劳一生终不悔。退而不休,至今仍站在讲台上传授《中国博物馆学》等知识;笔耕不辍,仍继续编辑《河南省文物志》等文物书籍;新馆建设,仍参与评审和陈列计划的论证。正是如此,他被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化厅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有人对他退休了还整日忙碌不解,他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文博干部,为国家做点贡献是应该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仍奋蹄吧!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