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文博学人

植根于中原沃土

记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的四位河南考古学家

时间:2015-08-14    作者:明歌  字体:   

2015年新春伊始,厚达1300多页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出版,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件大事。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下简称《概览》)图书编研出版工程是2007年由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倡议并任总主编,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由科学出版社承担实施。《概览》包括图书出版、资料数据库与光盘、网络传播三大部分,由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能源与矿冶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以及哲学、法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军事学与索引等卷组成。《概览》图书预计收录数千位海内外知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秉承他们在百年内忧外患中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爱国传统,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在新世纪的和平发展时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有为。《概览》的编辑、出版,也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0世纪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李济、梁思永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外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国年轻考古学家陆续回到祖国,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开启了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的序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的安阳殷墟发掘,也成为当时培养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了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大量考古发掘报告和科研成果问世,夏鼐、苏秉琦等考古学者成为引领新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批批中国考古学家不断成长起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中国考古学队伍。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顶烈日,战严寒,风餐露宿,呕心沥血,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辉煌业绩已经载入中国考古学的史册,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为了编好《概览》的考古学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成立了由全国各地11位中年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为主编。编委会对相关事宜进行协商,制定了考古学卷入选的基本要求。

入选学者的范围是: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考古学家以及在国外的华裔学者,他们分别是中国考古学科相关领域的开创者,或是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入选的基本条件为:原则上需是1965年之前参加考古工作,具备研究员或教授职称。五十年代参加考古工作的学者,应在某一考古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本人发表了学术专著(独著)或主持过重要的考古发掘并编撰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六十年代参加考古工作的学者,须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发表两部以上学术专著(独著)或主持重要的考古发掘并编撰出版两部以上的考古发掘报告。

按照这一标准,参照有关学者的学术贡献,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商议提出初选名单。然后,将初选名单发送至全国各考古文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考古学学科带头人进行投票。编委会根据投票结果,选出了118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考古学家。《概览》考古学卷一书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录入选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贡献的传文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传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入选学者成长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和主要学术贡献。

在入选的118位考古学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42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有11位,几占半壁江山。其余则来自其他国家级文博机构、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的文物考古单位、多所高等院校,以及台湾、香港的大学或考古研究机构,还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教授。其中河南有4位考古学家列入名录。依据2013年2月《概览》考古学卷编委会通知的入选专家名单,他们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改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金槐、杨育彬、郝本性,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蒋若是。这是我们河南文物考古界的光荣。按照《概览》考古学卷依出生年月先后排序对这几位考古专家作一些介绍。

蒋若是先生,1921年4月出生在今安徽萧县。1948年齐鲁大学文史系肄业,1950年任该系助教,继而调至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工作。1952年进入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他历任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局副局长、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对洛阳市的田野考古、文物管理和博物馆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担任过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等。他先后参加或主持过洛阳烧沟汉墓、洛阳中州路东工段、洛阳西晋墓、洛阳涧西区、洛阳孙旗屯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他主持编写的《洛阳烧沟汉墓》考古大报告,把225座两汉墓葬分为六期,为中原地区的汉墓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年代序列,被中外考古学界称为中国“汉墓编年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当为汉代考古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全国汉墓研究的标尺和经典。他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古钱币研究领域,主编《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又出版《秦汉钱币研究》一书,曾多次荣获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奖“金泉奖”,在学术界很有影响。1954~1955年,通过对洛阳孙旗屯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类型的排比分析,率先识别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传承关系。对洛阳西晋墓的发掘研究,第一次从考古学的角度,揭示了短暂西晋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是一位中国知名的考古学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

安金槐先生,1921年9月出生于河南登封。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在密县笫一中学教书,1950年调至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52年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家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长期担任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考古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河南省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等,1996年又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及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组组长,还被聘为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客座教授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他主持过郑州商城、新郑郑韩故城、登封王城岗与阳城、密县打虎亭汉墓、南阳杨官寺汉墓等一批大型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他发现早于安阳殷墟的郑州商城并提出“仲丁隞都”说,建立了商代二里岗文化上下层四期的年代学框架,至今仍为许多考古学者所采用。他提出郑州商城出土有青釉原始瓷器,中国瓷器的起源由过去一般认为在东汉,提早到商代前期,此说最终为学术界所认可。他发现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并认为是“禹都阳城”,这也被后续的考古发掘所逐渐证实,成为探索早期夏文化的里程碑。他主持多届河南省文物工作人员训练班,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郑州文物干部培训中心的业务指导工作,并担任郑州考古干部专科学校校长,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文物考古人才。他主编并撰写了《郑州二里岗》、《登封王城岗与阳城》、《密县打虎亭汉墓》、《郑州商城》等考古大报告和《中国考古》、《中国陶瓷全集.新石器时代卷》、《中国陶瓷全集.夏商周春秋战国卷》、《安金槐考古文集》等十多部学术专著。安金槐于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成为河南文博战线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

郝本性先生,1936年1月出生于辽宁海城。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在唐兰先生指导下攻读商周考古研究生,1968年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曾任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华夏考古》主编,还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考核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郑州古都学会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参与或主持新郑郑韩故城、温县东周盟誓遗址、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等处的考古发掘工作。他积极参加了全国馆藏青铜器一级品的鉴定和确认工作。他对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早期实物证据。他对濮阳西水坡出土蚌壳龙虎图进行研究,考证出三组蚌图的内涵和所表现的意义,并提出墓主人为酋长兼巫师的学术观点。他对楚国青铜器也很有研究,他确认了王子午鼎为楚令尹子庚之鼎,克黄之升鼎中的克黄为《左传》上记载的楚箴尹克黄。他又对扶沟出土的银布币进行研究,定为东周时期楚国的货币。他从温县盟书探讨中国古代盟誓制度,认为温县盟书是晋国的韩简子与韩武子先后在此地主持盟誓的遗物,该地的盟誓活动持续百年之久,它为研究东周时期的历史、盟誓制度、古文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他还对新郑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铜兵器进行研究,考释出了兵器铭文,排出了从韩惠王至韩王安逐年序列,并对铜兵器的形制及铸造、地名、人名、和官营手工业管理制度等进行探讨。他先后编辑出版了《河南画像砖拓片精选集》、《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第一分册)、《中国青铜器全集·东周(1)》、《郝本性考古文集》等学术专著,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成为很有成就的文物考古专家、青铜器古文字学家。

杨育彬,祖籍吉林长春,1937年10月出生于河南泌阳。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华夏考古》主编,还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考古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被聘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考核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还是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或参加过郑州商城、山西侯马晋都新田、新郑郑韩故城、三门峡战国及汉唐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焦作府城商代城址等大型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他积极进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运用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漫长历程,构筑了环环相扣、传承明显的阶段性标识,总结出其连续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等三大特点。他努力进行中国夏商周考古学研究,支持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的观点,坚持偃师商城为汤都西亳、郑州商城为仲丁隞都的学说,在夏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研究上均很有建树。他在中国河南考古学研究上也硕果累累,既有专题研究,又有综合系统研究,涉及到河南的古遗址、城址、墓葬及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石刻和古建筑等。通过考古实践和资料积累,他在这些研究领域中,既有所学习,有所坚持,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他考古研究著述颇丰,独著或合著出版《郑州商城初探》、《河南考古》、《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商城》、《河南考古探索》、《河南文物》、《河南考古研究》、《杨育彬考古文集》等10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研究论文和其他业务文章200多篇。作为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参加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工作。作为执行副主编,参加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的编纂工作。他被誉为河南考古的领军人物之一,其简历被收录到美国传记中心出版的1996年《世界5000人士名录》和1997年《国际知名人士辞典》。

上述4位河南考古学家,仅仅是河南考古学界的代表。《概览》考古学卷收录的其他100多位全国知名考古学家中,也多与文物大省河南结下不解之缘。其中多位考古学老前辈,参加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安阳殷墟及浚县、汲县、辉县的考古发掘;更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加安阳殷墟、辉县商周遗址和墓地、渑池仰韶村遗址、郑州商代遗址、洛阳两周遗址和汉魏故城与隋唐东都城、禹县白沙战国和宋代墓地、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密县新砦遗址、商丘地区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等处的发掘,均有重大的考古发现。还有许多考古学家的研究领域,也与河南考古息息相关。中原沃土培育和造就了全国的考古学家们在事业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