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物旅游>>文物游记

【新乡】古“博浪”地名考

时间:2014-12-30  来源:原阳县文物管理所  作者:李婵  字体:   

?

博浪,阳武县古地名,因张良击秦而闻名。周恩来总理“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这首诗,更使博浪一地名噪华夏。如今,“博浪”已成为原阳县的代名词,人们习惯用“博浪大地”代指原阳这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土地。

“张良击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今遗迹尚存。现原阳县城东郊,清康熙二年(1663年)阳武知县谢包京书立的“古博浪沙”碑,见证着这段历史的沧桑。该碑高2.34米,宽0.72米,厚0.35米,圆首,正反两面同镌。上部小字篆书“张子房击秦处”,中间有盈尺“古博浪沙”四个大字。古碑立于仿古碑亭内,附近有今人打造的博浪碑林和张良大殿、跪履桥等纪念建筑。“张良击秦处”已于2005年12月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阳因“博浪”闻名。那么,“博浪”究在何处?又为何被称作“博浪沙”?作为原阳县的一名文物工作者,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今缀文以正之。

《史记》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百二十斤。秦始皇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资治通鉴》载:“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此未详也。历博浪泽,昔韩张良为报韩复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其误中副车于此。”《辞海》阳武条云:“阳武,旧县名。治今河南原阳东南。1949年以原武县并入,改名原阳。古黄河流经县城北,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此决口,灌封丘而东,元明以后改经县南。”《辞源》阳武条又云:“地名。春秋陈棣城。汉置县。属河南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移于今治。历代因之。地东南有博浪城,一名博浪亭,相传即秦末张良命力士刺秦始皇处。1951年与原武县合并,改名原阳县,属河南省。”

综上所述,张良击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古阳武县已无可争议。但是,“博浪”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辞海》上已说明“阳武,旧县名。治今河南原阳东南。”也就是说,当时的阳武县城在现在的原阳县城东南。另据《阳武县志》载,当时的阳武县城在今原阳县城东南28里,也就是现在的原阳县陡门乡郭庄村附近。而“博浪”正如《资治通鉴》所云“阳武南,地名也。”即在阳武古城的南边,也就是现在距原阳县城东南28里的郭庄村南一带。

确定了古“博浪”一地的方位,那么,“博浪”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一个村,一个镇,还是一座城呢?

还得让史料给答案。

《资治通鉴》载:“博浪……今有亭,此未详也。”《辞源》载:“地东南有博浪城,一名博浪亭。”这两部史料所说的“亭”又指的是什么呢?

《辞海》云:“亭,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设亭长,以防御敌人。”由此可知,“亭”乃秦汉时能辖方圆十里范围的行政机构,汉高祖刘邦就曾任过亭长这样的小官。但无论《资治通鉴》,还是《辞源》,对“博浪”是城还是亭,都没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只能推断,当时“博浪”可能建有城或者设立有亭一级的建制罢了。

剩下的问题是要对“博浪沙”作一解释。

博浪城,或是博浪亭这个地方,北靠黄河,南临沼泽,沙丘连绵,风沙蔽日,习惯上称为“博浪沙”。但是,不排除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说:“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但后人在加注标点符号断句时有误,就读成了“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因此就有了“博浪沙”的误称。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