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诸桥大观 大石桥和小石桥
时间:2007-12-19 来源:河洛春秋 作者:孙钦良 字体:大 中 小
明代,洛阳建了12座石拱桥,其中东关的大石桥和南关的小石桥最为有名。上点儿岁数的人,都知道大石桥上有撵也撵不散的早市摊点,大石桥旁有让人喝了还想喝的驴肉汤,却不知民国时期大石桥下是个刑场。本篇就重点介绍一下大石桥和小石桥。
东关大石桥建于400多年前
筹建者是明嘉靖年间的宦官黄锦
想找到世居大石桥旁的人家还真是不容易!
数百年间,城郭不移,而人家频迁,明代以来在东城门居住的人家,有的搬到了青年宫,有的搬到了民主街,但经过一番寻找,我终于在昔日的图书馆街找到一户人家。户主寇安详,67岁,老洛阳人,祖上世居东城门瓮城边,离大石桥很近。记者前去找他时,他到洛浦公园晨练去了。见了面,老寇说:俺家过去一直住在大石桥西边,后院墙的外面就是城壕,站在后院墙边,就能看到大石桥。大石桥有5个桥孔,平时只有中间的3个桥孔有河水流过,剩下的两个桥孔临着河沿,长着野草,很荒凉,是刑场。
说那里是刑场,不免让我纳闷,如此繁华之地,怎能用来枪决犯人?记者眼前的大石桥,青石铺砌,岸柳依依,如今已经治理得非常整洁,多年不散的早市也移到了东侧的河堤上,桥上行人络绎,桥下有几个拦水坝,也像洛河那样蓄起了水。
寇安详说:这座桥是明代建起来的,确切地说是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当时这里很荒凉,如今热闹的东关大街,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散居于东城门外。他说,要翻翻这座桥的老底,还须引出一个历史人物来。
这个人便是黄锦。
话说嘉靖年间,有一个洛阳人在朝中做了大官,但历史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在他的传记里,而是在《海瑞列传》中。《明史·海瑞列传》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奉道教,专心玄修,梦想长生不死,竟20年不理朝政。当时的方士利用他这个弱点,出了很多鬼点子,不但愚弄了嘉靖皇帝,还把宫廷弄得乌烟瘴气。嘉靖皇帝却执迷不悟,行为越来越荒唐,大臣无人敢言政,社会越来越黑暗。
社会黑暗,便会有执火者,有仗义执言之人,清官海瑞勇敢地上书进谏,对嘉靖皇帝的荒唐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结果竟是“帝得疏,大怒,抵地。顾左右曰:‘趋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这段话的意思是: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奏疏后,大怒,将其扔到地上,对身边的人说:快去把海瑞抓来,不要让他逃掉!宦官黄锦在一旁说道:“海瑞这个人,向有痴狂之名,听说他上这道奏折时,自知犯上,必有一死,买了棺材,别了妻儿,现在正等待朝廷治罪呢!其佣人童仆也都遣散了,没有留下一个,这是不准备逃啊!”嘉靖皇帝听后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海瑞的奏疏重读,一天内复读三次,终于被感动。
这个为海瑞说好话的黄锦,曾做过30多年的大司礼,在嘉靖皇帝身边做宦官,他生活在明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年代。我们知道,明代的宦官最坏,尤其是嘉靖时期出了大奸臣严嵩,常常蒙蔽皇上,扰乱朝政。黄锦这个宦官还不错,当时大官僚大搞土地兼并,使得耕地过分集中,很多农民没有地种。看到这种情况,黄锦主张均田,替农民说话,仗义执言,惠及万民。
其实,早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黄锦就捐资修缮了白马寺。这次修缮使白马寺占地面积扩大到60亩。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后大殿、钟楼、鼓楼、礼贤堂、禅院等,都是那次修缮的成果。他还主持重塑了白马寺的诸佛菩萨像,铺筑了寺内的道路和台阶,并种植果树。之后白马寺虽经多次修缮,却始终保持着当时修缮的格局。
当他得知瀍河上原有的“沈公桥”被水冲毁,当地百姓过河困难时,说道:家乡人没法过河怎么行?得修桥!修一座结结实实的石拱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秋,他让弟弟黄子铠回洛阳建桥。弟弟临走时,他嘱咐道:“所有的建桥费用你自己筹措,不要累及当地百姓,要快点把桥建成,不要耽误时间!”
黄子铠来到洛阳后,登上邙山,察看瀍河源流,最后在东关东城门外选定桥址。黄子铠在很短的时间内挑选了几十个工匠,一边派人上山采石选石料,一边下河挖桥基,做好了建桥的准备工作。
大石桥边故事多
承载着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黄子铠率领施工人员,于当年十一月开工,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中高11米,宽10米,长77米。桥上两边设石栏杆,桥东西两岸砌石,依次叠加,以固堤岸。
该桥建成于次年五月,东关百姓都来看热闹,瀍河两岸顿成通途,士农工商皆大欢喜,人们感其义举,特在桥头刻碑纪念,命名此桥为“黄公广济桥”。“黄公”自然是指黄锦,也包含着对黄子铠的感念。百姓们都夸此桥设计合理、施工精细、广济百姓、黄公仁慈。事实证明,此桥确实坚固耐用,400多年来傲然挺立,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此桥是城东进城的必经之路,此后的车马行人和往来商贩,把那既往的岁月一步一个脚印地印在了桥面上,历史在缓缓走过这座桥梁时,留下了市井喧哗,也留下了无数往事。
民国时期,洛阳县衙曾一度搬进后来的民生制药厂,一些要犯在县衙审过之后,被定了死罪,为免生意外,便暂囚在县衙之内,一宿两宿过后,官府便贴出告示,宣布次日午时三刻,要在大石桥枪决人犯。这类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扑棱棱飞到老城四关四隅,第二天一大早,便有看热闹的百姓纷纷前来,把大石桥围个水泄不通。
只是苦了沿街的商铺!到了执行日,上午11点左右,远处一声锣响,商铺便纷纷关门。因为过去处决犯人时,犯人有权沿路吃吃喝喝,见肉吃肉,见酒饮酒,不需“埋单”。有的犯人已经没了亲人,官家得替他收尸,一干衙役押着死刑犯过来,免不了在布匹店前停下,扯上几匹布,权当作犯人的寿衣。那来不及关门的布店店主,只好拿起刀剪,“刺啦”一声撕下一块布,交与小吏,然后对死刑犯说声“走好”,死刑犯也回敬“不谢”,于是犯人昂然出店,浩浩荡荡地往大石桥而来。
大石桥河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行刑者跳下河堤,在桥南西河沿稳稳站定,只等那犯人戴着脚镣缓缓而来,在河沿的荒草之中结束生命。若是一次枪决的犯人较多,有十个八个的,官府便在河对岸新辟一个刑场,两岸同时行刑,枪声阵阵。若是围观的人过多,犯人又不好好配合,行刑者干脆在桥头开枪,结果了犯人性命。
很长一段时间,大石桥因此而闻名。老城人开玩笑骂对方时常说:“死鬼!去大石桥下吃泡馍吧!”对方便知这是往死里咒他,便回应道:“死鬼!出西门吧!”原来西关外也有一个刑场,这就还给对方一个“死咒”。
其实,大石桥的“泡馍”就是好吃!最有名的是驴肉汤。就在前几年,这里还有几家地道的驴肉汤馆,“老喝家”常到大石桥大快朵颐。殊不知那里最早的好驴肉,不是出自陈家,也不是出自匡家,而是出自高家。高家世代杀驴,到了民国初年,家族已非常庞大,却立有一个规矩:100多名家族成员,必须在一个锅灶上吃饭,其中多有杀驴的高手,绝活是能把殷红的驴血做成白色的,整整齐齐,分块摞好,就像豆腐一样,称为“白血”。喝惯驴肉汤的“行家”,吃泡馍时往往要加白血,那才过瘾。
大石桥的驴肉汤有名,在于肉汤分明,肉烂而不腻,汤呈乳白色,香味扑鼻,看了嘴馋,吃了开胃,所以受洛阳人青睐。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形容驴肉之鲜美,远非牛羊肉可比,所以有人隔几天不喝驴肉汤,嘴里便“淡出鸟来”,三两朋友,相互招呼:“走,大石桥!”难怪十几年前,著名导演凌峰到洛阳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片,当他路过东关大石桥时,只见黑压压的人群,统统将头埋在大海碗里,呼呼噜噜,大喝特喝,脸上冒着汗,嘴角流着油,顿觉惊奇,当即修改了剧本,加拍了“喝汤”一集。片子出来后,其他导演忌妒不已,说:你怎么能抓拍到这么“有味”的地方文化,原汁原味,难得难得!
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地域文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别小看一桥一石一木,也别轻视一花一树一叶,小中见大正是文化的细腻纹理。至于下面讲到的小石桥,也属于小桥流水般的文化和小中见大的景观。
站在南关码头的背影里
小石桥上走过无数商人和盐车
有大石桥,便有小石桥。
现在的民俗博物馆,过去叫潞泽会馆。会馆西边有一座桥,原名仁惠桥, 俗称小石桥。
清末民初洛阳商行遍布,南大街多为京广杂货店,经营绸缎布匹。西大街和北大街上,饭店和旅店较为集中。东关和新街一带,皮毛商行最多,而古玩商店则集中于北大街。
南关一带更热闹,西起盐店口,东至小石桥,遍布盐店。那白色透明的食盐,在今天看来是平常之物,可在当时却似一堆堆银子。海盐一般从福建和江浙一带运过来,到了南关码头,从船上卸下,由一辆辆小车推着,过了小石桥,储存到一个个盐店内,再批发给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无论白天黑夜,小石桥上盐车穿梭,使此桥有了商业味。
如今的小石桥,已经修葺得非常精致了,石刻的桥名之下,落款是一行小字,标明该桥重修于2004年。其实,从明代至今,这座桥历经多次修缮。此桥和大石桥一样,也是建于明嘉靖年间,如果按公元纪年的话,是在1522年修建的,桥很小,乃是一孔石拱桥,长9.4米,宽7.5米,修建时全部用石砌成,如今还可看到一两块当时的砌石,近年来桥面铺上了柏油,可以通行汽车。
小石桥原名仁惠桥,是洛阳百姓起的名字,因这里地处文峰塔附近,是老城地势最低之处,雨水和城中的生活污水都要流经这里,奔向民俗博物馆东边的瀍河,算是替雨水和生活污水找到了一条出路,在这里建桥,居民可免受趟水之苦,百姓得利,城市获益,故名仁惠桥。因这个名字太文雅,老百姓为了和大石桥相对应,称之为小石桥,倒也贴切。
大凡两座桥的名字一旦有了对应关系,便成了拆也拆不开的搭档。小石桥和大石桥一南一北,一个在南关,一个在东关,述说起来前后连带,仿佛带着你在往事里徜徉,对尚未走远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
下篇说说洛阳桥,洛阳城中诸桥也就讲完了。
东关大石桥建于400多年前
筹建者是明嘉靖年间的宦官黄锦
想找到世居大石桥旁的人家还真是不容易!
数百年间,城郭不移,而人家频迁,明代以来在东城门居住的人家,有的搬到了青年宫,有的搬到了民主街,但经过一番寻找,我终于在昔日的图书馆街找到一户人家。户主寇安详,67岁,老洛阳人,祖上世居东城门瓮城边,离大石桥很近。记者前去找他时,他到洛浦公园晨练去了。见了面,老寇说:俺家过去一直住在大石桥西边,后院墙的外面就是城壕,站在后院墙边,就能看到大石桥。大石桥有5个桥孔,平时只有中间的3个桥孔有河水流过,剩下的两个桥孔临着河沿,长着野草,很荒凉,是刑场。
说那里是刑场,不免让我纳闷,如此繁华之地,怎能用来枪决犯人?记者眼前的大石桥,青石铺砌,岸柳依依,如今已经治理得非常整洁,多年不散的早市也移到了东侧的河堤上,桥上行人络绎,桥下有几个拦水坝,也像洛河那样蓄起了水。
寇安详说:这座桥是明代建起来的,确切地说是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当时这里很荒凉,如今热闹的东关大街,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散居于东城门外。他说,要翻翻这座桥的老底,还须引出一个历史人物来。
这个人便是黄锦。
话说嘉靖年间,有一个洛阳人在朝中做了大官,但历史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在他的传记里,而是在《海瑞列传》中。《明史·海瑞列传》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奉道教,专心玄修,梦想长生不死,竟20年不理朝政。当时的方士利用他这个弱点,出了很多鬼点子,不但愚弄了嘉靖皇帝,还把宫廷弄得乌烟瘴气。嘉靖皇帝却执迷不悟,行为越来越荒唐,大臣无人敢言政,社会越来越黑暗。
社会黑暗,便会有执火者,有仗义执言之人,清官海瑞勇敢地上书进谏,对嘉靖皇帝的荒唐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结果竟是“帝得疏,大怒,抵地。顾左右曰:‘趋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这段话的意思是: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奏疏后,大怒,将其扔到地上,对身边的人说:快去把海瑞抓来,不要让他逃掉!宦官黄锦在一旁说道:“海瑞这个人,向有痴狂之名,听说他上这道奏折时,自知犯上,必有一死,买了棺材,别了妻儿,现在正等待朝廷治罪呢!其佣人童仆也都遣散了,没有留下一个,这是不准备逃啊!”嘉靖皇帝听后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海瑞的奏疏重读,一天内复读三次,终于被感动。
这个为海瑞说好话的黄锦,曾做过30多年的大司礼,在嘉靖皇帝身边做宦官,他生活在明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年代。我们知道,明代的宦官最坏,尤其是嘉靖时期出了大奸臣严嵩,常常蒙蔽皇上,扰乱朝政。黄锦这个宦官还不错,当时大官僚大搞土地兼并,使得耕地过分集中,很多农民没有地种。看到这种情况,黄锦主张均田,替农民说话,仗义执言,惠及万民。
其实,早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黄锦就捐资修缮了白马寺。这次修缮使白马寺占地面积扩大到60亩。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后大殿、钟楼、鼓楼、礼贤堂、禅院等,都是那次修缮的成果。他还主持重塑了白马寺的诸佛菩萨像,铺筑了寺内的道路和台阶,并种植果树。之后白马寺虽经多次修缮,却始终保持着当时修缮的格局。
当他得知瀍河上原有的“沈公桥”被水冲毁,当地百姓过河困难时,说道:家乡人没法过河怎么行?得修桥!修一座结结实实的石拱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秋,他让弟弟黄子铠回洛阳建桥。弟弟临走时,他嘱咐道:“所有的建桥费用你自己筹措,不要累及当地百姓,要快点把桥建成,不要耽误时间!”
黄子铠来到洛阳后,登上邙山,察看瀍河源流,最后在东关东城门外选定桥址。黄子铠在很短的时间内挑选了几十个工匠,一边派人上山采石选石料,一边下河挖桥基,做好了建桥的准备工作。
大石桥边故事多
承载着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黄子铠率领施工人员,于当年十一月开工,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中高11米,宽10米,长77米。桥上两边设石栏杆,桥东西两岸砌石,依次叠加,以固堤岸。
该桥建成于次年五月,东关百姓都来看热闹,瀍河两岸顿成通途,士农工商皆大欢喜,人们感其义举,特在桥头刻碑纪念,命名此桥为“黄公广济桥”。“黄公”自然是指黄锦,也包含着对黄子铠的感念。百姓们都夸此桥设计合理、施工精细、广济百姓、黄公仁慈。事实证明,此桥确实坚固耐用,400多年来傲然挺立,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此桥是城东进城的必经之路,此后的车马行人和往来商贩,把那既往的岁月一步一个脚印地印在了桥面上,历史在缓缓走过这座桥梁时,留下了市井喧哗,也留下了无数往事。
民国时期,洛阳县衙曾一度搬进后来的民生制药厂,一些要犯在县衙审过之后,被定了死罪,为免生意外,便暂囚在县衙之内,一宿两宿过后,官府便贴出告示,宣布次日午时三刻,要在大石桥枪决人犯。这类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扑棱棱飞到老城四关四隅,第二天一大早,便有看热闹的百姓纷纷前来,把大石桥围个水泄不通。
只是苦了沿街的商铺!到了执行日,上午11点左右,远处一声锣响,商铺便纷纷关门。因为过去处决犯人时,犯人有权沿路吃吃喝喝,见肉吃肉,见酒饮酒,不需“埋单”。有的犯人已经没了亲人,官家得替他收尸,一干衙役押着死刑犯过来,免不了在布匹店前停下,扯上几匹布,权当作犯人的寿衣。那来不及关门的布店店主,只好拿起刀剪,“刺啦”一声撕下一块布,交与小吏,然后对死刑犯说声“走好”,死刑犯也回敬“不谢”,于是犯人昂然出店,浩浩荡荡地往大石桥而来。
大石桥河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行刑者跳下河堤,在桥南西河沿稳稳站定,只等那犯人戴着脚镣缓缓而来,在河沿的荒草之中结束生命。若是一次枪决的犯人较多,有十个八个的,官府便在河对岸新辟一个刑场,两岸同时行刑,枪声阵阵。若是围观的人过多,犯人又不好好配合,行刑者干脆在桥头开枪,结果了犯人性命。
很长一段时间,大石桥因此而闻名。老城人开玩笑骂对方时常说:“死鬼!去大石桥下吃泡馍吧!”对方便知这是往死里咒他,便回应道:“死鬼!出西门吧!”原来西关外也有一个刑场,这就还给对方一个“死咒”。
其实,大石桥的“泡馍”就是好吃!最有名的是驴肉汤。就在前几年,这里还有几家地道的驴肉汤馆,“老喝家”常到大石桥大快朵颐。殊不知那里最早的好驴肉,不是出自陈家,也不是出自匡家,而是出自高家。高家世代杀驴,到了民国初年,家族已非常庞大,却立有一个规矩:100多名家族成员,必须在一个锅灶上吃饭,其中多有杀驴的高手,绝活是能把殷红的驴血做成白色的,整整齐齐,分块摞好,就像豆腐一样,称为“白血”。喝惯驴肉汤的“行家”,吃泡馍时往往要加白血,那才过瘾。
大石桥的驴肉汤有名,在于肉汤分明,肉烂而不腻,汤呈乳白色,香味扑鼻,看了嘴馋,吃了开胃,所以受洛阳人青睐。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形容驴肉之鲜美,远非牛羊肉可比,所以有人隔几天不喝驴肉汤,嘴里便“淡出鸟来”,三两朋友,相互招呼:“走,大石桥!”难怪十几年前,著名导演凌峰到洛阳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片,当他路过东关大石桥时,只见黑压压的人群,统统将头埋在大海碗里,呼呼噜噜,大喝特喝,脸上冒着汗,嘴角流着油,顿觉惊奇,当即修改了剧本,加拍了“喝汤”一集。片子出来后,其他导演忌妒不已,说:你怎么能抓拍到这么“有味”的地方文化,原汁原味,难得难得!
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地域文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别小看一桥一石一木,也别轻视一花一树一叶,小中见大正是文化的细腻纹理。至于下面讲到的小石桥,也属于小桥流水般的文化和小中见大的景观。
站在南关码头的背影里
小石桥上走过无数商人和盐车
有大石桥,便有小石桥。
现在的民俗博物馆,过去叫潞泽会馆。会馆西边有一座桥,原名仁惠桥, 俗称小石桥。
清末民初洛阳商行遍布,南大街多为京广杂货店,经营绸缎布匹。西大街和北大街上,饭店和旅店较为集中。东关和新街一带,皮毛商行最多,而古玩商店则集中于北大街。
南关一带更热闹,西起盐店口,东至小石桥,遍布盐店。那白色透明的食盐,在今天看来是平常之物,可在当时却似一堆堆银子。海盐一般从福建和江浙一带运过来,到了南关码头,从船上卸下,由一辆辆小车推着,过了小石桥,储存到一个个盐店内,再批发给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无论白天黑夜,小石桥上盐车穿梭,使此桥有了商业味。
如今的小石桥,已经修葺得非常精致了,石刻的桥名之下,落款是一行小字,标明该桥重修于2004年。其实,从明代至今,这座桥历经多次修缮。此桥和大石桥一样,也是建于明嘉靖年间,如果按公元纪年的话,是在1522年修建的,桥很小,乃是一孔石拱桥,长9.4米,宽7.5米,修建时全部用石砌成,如今还可看到一两块当时的砌石,近年来桥面铺上了柏油,可以通行汽车。
小石桥原名仁惠桥,是洛阳百姓起的名字,因这里地处文峰塔附近,是老城地势最低之处,雨水和城中的生活污水都要流经这里,奔向民俗博物馆东边的瀍河,算是替雨水和生活污水找到了一条出路,在这里建桥,居民可免受趟水之苦,百姓得利,城市获益,故名仁惠桥。因这个名字太文雅,老百姓为了和大石桥相对应,称之为小石桥,倒也贴切。
大凡两座桥的名字一旦有了对应关系,便成了拆也拆不开的搭档。小石桥和大石桥一南一北,一个在南关,一个在东关,述说起来前后连带,仿佛带着你在往事里徜徉,对尚未走远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
下篇说说洛阳桥,洛阳城中诸桥也就讲完了。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发迹信阳的南梁帝王:萧衍
下一篇:洛阳诸桥大观 洛阳桥和中州桥